|
|
用户登陆 |
|
|
查询图书信息 |
|
|
|
图书分类 |
|
|
|
|
图书中文名:时代转折——欧洲能赢得未来吗? |
书 号:9102 |
图书类别:
|
社科类
|
版权代理范围:
|
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
|
版权销售情况:
|
中文简体与繁体版权均未售
|
发布时间: |
2005/12/29 |
|
|
中 文 简 介: |
作者是德国波恩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所长迈恩哈德.米格尔。 2002年,他曾出过《畸形社会》这本畅销书。现在他考虑的问题是:欧洲是不必须彻底放弃其数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方面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将来欧洲是不还能决定世界的发展进程。米格尔多年来享有凶事预言家的声誉。人们认为他是一位擅长提出警告的人,持怀疑态度的人,他总是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但这是清率的判断,尽管米格尔持悲观态度,但他也经常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米格尔是德国第一批严肃指出重新统一可预料到困难和人口发展的深远影响,并用事实加以论证的人之一。2005年9月出版,300页。全书分为3段:欧洲负有转变使命 富裕导致社会解体 恢复思想道德潜力 欧洲负有转变使命米格尔在《时代转折----欧洲能赢得未来吗?》一书中不仅仅展望德国,而且也展望欧洲.,美洲和亚洲。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得出迄今为止未曾有过的结论:1900年前后,欧洲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如今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降到了八分之一,并且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作者从可靠的数字中还推断出欧洲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欧洲人在世界人口中占有那么大的比例,因此欧洲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决定世界发展进程不令人惊异。而现在亚洲国家的居民数量迅速增长,亚洲国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但富裕的西方国家仍然在生产和消费大多数产品。捍卫这种不均的分配,反对奋起反抗的崛起者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点众所周知。但米格尔从中得出的结论令人惊异。他认为“绝对没有理由听天由命或者甚至产生没落的幻觉-------欧洲不会没落”。因为欧洲负有在扩张几百年后开始转变的使命。谁也不能逃皮避这项使命,如今的崛起者不久也必然会步欧洲人的后尘。米格尔知道,这种转变是一项巨大的使命,它需要人们发挥所有的创造力。他也不能肯定,欧洲是不真的能完成这项使命。但他指出了世界和欧洲完成这项使命的巨大机会。 富裕导致社会解体米格尔不是为联邦议院选举而写这本书的,但他提出了对这次选举也起决定作用的一种观点:人类“不能允许始终只有实际问题和不长远考虑的战略决定其行动”。这位经济学家抱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完全商业化和货币化”。他断言西方世界正失去方向,出现空洞的富裕,这种空洞的富裕正在促进社会的解体,家庭的崩溃和刑事犯罪活动的增加。这位坚定的斗士最后会成为民粹主义者吗?米格尔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他想表明生活条件在越来越快地相互接近,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德国的工人当然得与例如越南的工人竞争。他还想表明,早期工业化的国家必须重新履行有意义的任务,这种任务意味着保护地球和加强其社会结构的合理性。米格尔批评西方国家受过去的影响太深,错误地使用其资金,例如为军备和国防开支筹措大量的资金,这根本不合时宜。军队的建设仍为常规战争做准备,尽管如今恐怖主义是主要威胁。另外,西方为教育和改善基础措施做得太少。米格尔也对政界提出严厉遣责。他说,由于西方长期“阳光明媚”,它已习惯于在政治家身上冒险。米格尔要求规定政治职位和授权的期限,保证政治家重返平常的职业生活,使他们不再冒政治家生存的风险。 恢复思想道德潜力有责任心和能干的政治家阶层必须与社会一起澄清一些重要问题:应该怎样分摊可以预料到的收入损失?怎样使数百万如今受到侮辱的简单职业------从擦鞋到看停车场------回到劳工市场上?西方打算接受怎样的收入差距?它打算接受将来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靠微不足道的劳动收入生活,还是打算通过定期拨款增加就业人员的收入?米格尔自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后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可划拨的资金。因此米格尔开始考虑其过去已经提过的要求,即加强自我负责和私人的预防措施。他的信条是,不能等待国家的救助。人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米格尔在书中写道:“这是西方必须完成的最艰巨的任务:它必须在短时间内恢复其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利用的思想和道德潜力。”米格尔回避任何民族主义。他简洁地分析当前的状况,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在结束语中指出,必须给富裕重新下定义。如果富裕迄今为止主要意味着物质的丰富,那么现在富裕的概念已超越了物质财富的积累。它包括居民的团结,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米格尔的新著之所以如此令人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抱怨,而是抱有希望,提出任务。他的观点并不是要使地球回到大家都骑自行车,花园里风车林立的生态天堂。他希望得到一个有质量的现代社会。根据米格尔的信念,欧洲由于其历史发展以及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以比世界其他地区做得更好。 |
英 文 简 介: |
|
目 录: |
|
原文内容: |
|
参考中文译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