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户登陆 |
|
|
查询图书信息 |
|
|
|
图书分类 |
|
|
|
|
图书中文名:《幸福作为剩余价值》 |
书 号:15481 |
图书类别:
|
财经类
|
版权代理范围:
|
简体中文
|
版权销售情况:
|
中文简体与繁体版权均未售
|
发布时间: |
2012/3/20 |
|
|
中 文 简 介: |
副标题:走有利于人的经济路线 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方式促使我们不断地掠夺自然和人类。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关于气候变化、因贫富差距增大而引发社会动乱等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劳累死的发生率日渐趋高。然而,是什么促使我们继续这样的经济模式?我们为富裕付出的代价有多高? 经济伦理学家约翰内斯•瓦拉赫尔认为,通用的经济方式背后隐藏着一个十分成问题的概念模式:把人视为纯粹进行理性活动并且总是关心个人利益的生物。但是,事实上,幸福感研究表明,人也期待与人合作,也懂得珍惜信任,追求共同意义。此外,人也常常是感性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经济活动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单凭高收入和不断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可能让人们长时期感到幸福。那么,对于成功、富裕和经济,我们为什么不做一番重新思考呢?为什么不以人的需求(不管是地区性的还是全球性的)为出发点重新思考呢?哪些方面有待考虑,哪些有前景的理论已经在政治、经济和公民社会中存在了呢?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瓦拉赫尔都做了清晰而又深刻的剖析。目的在于,不要让人服务于钱,而是要让经济服务于人。经济不应该成为目的本身,而必须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重新理清了这一思路,我们才有机会幸福地生活。 约翰内斯•瓦拉赫尔教授于1966年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自2006年起,他获得慕尼黑哲学学院社会学和经济伦理学教席,同时领导跨学科的罗腾道夫项目,研究全球化带来的全新挑战,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评价。他和他的家人生活在慕尼黑。 本书于2011年3月17日出版,共216页。
|
英 文 简 介: |
|
目 录: |
|
原文内容: |
|
参考中文译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