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陆
查询图书信息
图书分类
图书中文名:争夺财富的世界大战 - 权力与财富如何再分配
书 号:10333
图书类别:
财经类
版权代理范围:
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
版权销售情况:
中文简体与繁体版权均未售
发布时间:
2008/1/3
中 文 简 介:
Weltkrieg um Wohlstand. Wie Macht und Reichtum neu verteilt werden (Gebundene Ausgabe) von Gabor Steingart 384 Seiten Verlag: Piper; Auflage: 3 (14. September 2006) ISBN: 3492047610 这本书是《明镜周刊》柏林办公室主任、德国记者加博尔•施泰因加特(Gabor Steingart)的著作。在书中他对亚洲的崛起进行了阐述,认为亚洲的飞速发展将撼动欧洲的地位,而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的经济领袖。施泰因加特在书中写道:西方可以把崛起的亚洲国家称作“竞争对手”,也可以沿袭以往的叫法,把它们称作“发展中国家”,但是诚实的做法却应该是把它们称作“进攻性国家”。他认为西方主宰世界的时代正在远去,最终的赢家将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于它们翻开历史崭新一页的坚定决心和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施泰因加特说,相反地,美国和欧洲的工业能力正在遭到削弱,因为工厂不断向东方转移。同时一个新的叫做“进口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大量充斥着外国的产品,欧洲失去的生产能力却以进口商品的形式返还回来。施泰因加特预测说中国只消30年就可以确定它在全球市场中的显著地位,因为这个国家现在还在不断从西方获得其发展所需的帮助。他说中国喜欢复制。西方国家的公司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先拿自己的技术作为交换条件。如何制造飞机发动机,如何改变植物的基因这些西方国家花了很长时间才积累起来的先进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中国拿走了。此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力还在于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巨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得中国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工作岗位从别的国家抢到自己手里。为此,最后施泰因加特号召欧洲和美国团结起来,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设立技术标准并在全球经济范围中推行,以夺回失去的领地。2006年出版,384页。 德国著名的新闻周刊《明镜周刊》(Der Spiegel)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争夺财富的世界大战》(World War for Wealth)的文章,对德国新近的一本同名畅销书作了详细介绍。 该篇报导作者、“明镜周刊”驻柏林分社主任史坦佳尔特(Gabor Steingart),在刚出版一本引起瞩目的新书“争夺财富的世界大战”里,也将矛头指向中国,建议欧美应合作成立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区,以维系西方共同的价值和利益。 施泰因加特的“亚洲和中国威胁论”并不是个案,德国媒体的报道充满了对中国经济、人权等问题的担忧。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德国普通民众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呢?先听听女人们的看法。二十多岁的纽娜是一家牙医诊所的护士,她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她父亲去过上海多次,所以她听到过一些关于上海的事情。“上海是一个大城市,人很多。我爸爸说如果只讲英语不懂中文的话就很难理解所有的东西。比方说他在饭馆吃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照顾他,不停地往他的杯子里加水、加酒,最后他实在喝不了了,只好把手捂在杯子口上。”中年妇女斯特法妮目前没有工作,在家带两个孩子。她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人居住。我听说中国的北方比较穷,那儿的人们只种庄稼。我想到中国去看看,那儿一定非常有趣儿。我相信中国会改变。”中年妇女佩特拉在一家经销日用品的公司上班,她也没有去过中国,但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人都很友好,汉语很有意思,我很想学习中国汉字。那一定很有意思。”谈起对中国的看法,男人们的话似乎比女人们要多一些。70岁的帕斯托斯在波恩一家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他年轻的时候过去中国,现在也很关注中国的发展。“我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思想的革命,人们在对自身进行新的思考,思考怎样才能为自己、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认为20、30年后中国就会变成一个比欧洲和美国更有吸引力的国家。当然,中国也从我们这儿拿走技术,这样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取得巨大进步,不像我们那样要花很长时间。之后他们用非常便宜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一点也让我们感到不安。中国应该鼓励它的精英们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在别人的影子里。” 弗雷德里克是德国一家科技公司的职员。他说:“我们欧洲必须关注中国,因为很多工业生产都移到中国去了,我们这儿就没有工作了。我想我们应该把先进的工业技术介绍给中国,不过他们窃取我们东西的动作也是够快的。还有就是人权问题。我在报纸上读到很多文章,说在中国如果政府要向人们征地用作工业或建筑之用时,人们就必须离开,没有反抗的权利。”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德国邮政大楼上班的三十左右模样的德国男士说:“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所以我很难作出评判。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媒体。在这个基础上,我说我对中国的印象是:中国正在迅速发展,不过很多事情都被政府控制着。欧洲公司要去中国做生意很难,所以我们双方还需要努力。” +++++++++++++++++++++++ 要是来中国只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那么未免想得太简单了。”贝蒂娜?舍恩--那位金头发妇女隔着轰鸣的机器大声地说。她是专门生产控制箱系列的 威图公司驻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中国市场只是我们的一项额外业务,” 舍恩补充说,“很多中国企业避免和那些在中国没有设点的外国公司打交道。如果我们在中国没有分公司的话,很多订单恐怕根本拿不到。” 如今再提到中国,往往被谈论的是中国经济威胁论。《明镜周刊》记者加博尔?施泰因加特(Gabor Steingart) 在他出版的《争夺财富的世界大战 - 权力与财富如何再分配》一书中提出“来自远东的进攻”一说。2004年至2005年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近30亿欧元,是之前投资总额的3倍。大 部分德国人将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看作为对国内工作岗位的威胁。 德国企业在中国获益匪浅 但是很难再有其它国家能像德国一样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享受着巨大的受益。根据均富国际进行的一项调查,德国每4家中型企业中就有1家借助中国的 经济繁荣而使自身业务获得强劲增长。能同德国在中国经济中获益相媲美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主席汉姆布莱希特表示,德国企 业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获益匪浅。 1990年以来,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0倍,2005年达到近213亿欧元。目前大约有近2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设有不同规模的分公司或者 办事处,这其中甚至很多公司的规模在德国只算得上是中小型。德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不只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越来越多的中型德国企业开始以中国不断增长的市 场作为销售目标。“德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很长时间以来已经高于贸易总额。” 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主席汉姆布莱希特说。 负责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进行咨询的上海德国中心主任索默尔深信,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吸引众多德国公司前往中国的重要原因。北京欧洲商会 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41%被调查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具有的巨大增长潜力,只有10%的公司以低廉的生产成本作为考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威图公司驻中国分公司的舍恩第一次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当时已经有很多我们的客户,像西门子、大众汽车、 Bosch、BASF、ABB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中国设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中国开设了自己的分公司。” 舍恩说。遇到相同情况的德国生产叉式装卸机的永恒力公司(Jungheinrich)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对我们的客户来说,短时间交货是非常重要 的,” 永恒力中国分公司总经理陈健说,“我们的客户中50%都是总部在国外的外国公司。但是中国客户同样不能忽视,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 过去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5%。拥有国际顶尖机械技术设备并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经济从中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生产叉式装卸机的永恒力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叉式装卸机在中国市场一路畅销,到今年夏季季末,该公司获得的订单合同比预想的高出80%。 “从长期考虑,中国并不单纯只是德国的出口市场,” 上海德国中心主任索默尔表示,“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投资建厂并进行生产。首先要看在生产领域能够获得多大成效,然后才能逐渐探索出在整个地区是否也可 以得到市场开发。” 威图公司已经以上海为基地向整个亚洲市场进行销售,永恒力公司仍在思索中。中国分公司总经理陈健说:“我们的目标是,以上海为生产中心,在亚洲和南美洲开 辟更大的市场。”但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中国只是一个补充性的生产中心,不会替代德国总部的地位的。”陈健补充说。 无需畏惧低薪 德国方面缘于中国的低薪带来的竞争力而形成的担忧在很多德国企业看来是多余的。“虽然在中国专业人才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德国。但是工资在整个生产成本 中所占有的地位并不是决定性的,” 舍恩解释说,“原料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有最大份额。例如,薄钢板的在中国的价格与在德国的价格一样高。”很多时候在德国生产甚至更便宜。以威图公司为 例,在上海工厂生产一种控制箱的日生产能力是200至300台,但是在德国总厂的日生产能力可以达到3000台。比较之下,在德国生产同样的产品原本是更 便宜的。“总会有一些产品在德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在中国的。在中国的销量越大,德国本部的获益就越大。” 舍恩说。威图公司产品生产元件特别是高端技术的组成元件中30%是从德国直接进口的。根据德国工业贸易商会的统计,每两家在海外设点的德国企业中就会有一 家能在德国本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机械制造业是最大赢家 不仅仅是生产元件在源源不断地从德国销往中国,所有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也是从德国进口的。德国机械制造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平均高达近25%。国际 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称,由于产品研发、生产与出厂过程的紧密结合使得德国机械制造业在中国市场上体现出来的优势愈加明显并稳定。 威图公司在中国不断上升的销售额同时令位于德国北莱茵州的小镇布尔溪倍感欣喜。这个镇子为威图公司生产提供控制箱所必需的载重基座。目前,威图公司 已向布尔溪镇投资1200万欧元用于厂房扩建。“我们在上海设厂没有夺走德国一个工作岗位,” 舍恩说,“刚好相反,过去12个月里,威图公司在德国境内创造了差不多360个新的就业机会。”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1hmbodIfe3p36Ib +++++++++++++++++ 瑞士前驻华大使舒爱文:我在中国下海 DWNEWS.COM-- 2006年10月24日3:10:56(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的崛起愈发引起西方人的关注,也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10月19日,波恩的雷都国际俱乐部组织了一次以“中国崛起-挑战抑或机遇”的报告会,报告人是瑞士前驻中国大使舒爱文(Erwin Schurtenberg),他应德国前副总理及外长金克尔之邀来到了波恩的雷都国际俱乐部的所在地。雷都国际俱乐部的成员大多为德国从事外交工作的资深人士。金克尔也在会上表达了他的中国情结。德国之声记者实地报导如下。(chinesenewsnet.com) “我一直是瑞士驻中国使馆的商务参赞,1988年至91年当大使,91年春天,我下海了……”从瑞士前驻中国大使舒爱文地道的汉语四声发音上就可看出他的中文水平。舒爱文的中文讲得棒极了,这也难怪,因为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渡过的。告别外交舞台之后,他下海从商,现在以独立董事和顾问的身份同时服务于9家企业,泰康保险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舒爱文还积极参与中国的希望工程。舒爱文常年往返于中国、泰国和瑞士之间。投身其中无疑使他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而瑞士故乡的因素又赋予他隔岸观火的视角和冷静,也因此奠定了舒爱文有关中国发展报告的水准。(chinesenewsnet.com) 在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时间里,舒爱文以详细的数字、图片生动地介绍和分析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亚洲乃至欧洲和全世界的影响。与德国明镜周刊柏林办公室主任施泰因加特在其“争夺财富的世界大战”中所提出的“亚洲和中国威胁论”不同,舒爱文与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观点十分接近,两位老人均反对将逐渐强盛的中国视为对欧洲的威胁,从而形成对峙的立场。舒爱文更进一步,呼吁西方人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媒体中塑造的中国,认真对待来自中国的挑战,从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最大商机。(chinesenewsnet.com) 他说:“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变化也很大,无法一概而论。上海,广州,北京,青海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了解中国就必须花时间研究中国。我向来反对冲突和对峙,我主张合作。毫无疑问,中国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也同时给我们提供了诸多良机。”(chinesenewsnet.com) 中国同事的工作热情尤其给舒爱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周60小时的工作时间对绝大多数德国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但不少中国人却乐此不疲。于是舒爱文发出了欧洲人应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的呼吁。(chinesenewsnet.com) 舒爱文的报告令人警醒,引人深思。对于欧洲人的恐惧心理和行动滞后的做法,曾任德国驻外大使的雷都国际俱乐部秘书长布厄斯特德博士(Ludger Buerstedde)深有感触,“报告会发出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我们正面对严峻的挑战,但欧洲没有理由沮丧和绝望,而应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看来,我们的确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机遇,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加紧努力。”(chinesenewsnet.com) 而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德国前外长金克尔倡议组织此次报告会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金克尔的中国情结始于上一世纪70年代。他有幸和当时任德国内政部长的根舍一道受周恩来之邀访问中国。当年拍摄的照片至今仍受到金克尔的精心保存,与周恩来的德语交谈也深深地印刻在金克尔的脑海之中。尽管金克尔与舒爱文一样对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诸多棘手难题等表示担忧,甚至持批评立场,但他们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发展给以肯定。俩人都认为,亚洲时代的到来是不争的事实。(chinesenewsnet.com) 金克尔说:“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成员。我非常尊敬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我认为,亚洲称雄的时代即将到来。”
英 文 简 介:
目 录:
原文内容:
参考中文译文: